2022年,斗鱼在打击网络暴力和侵权行为处理方面的相关数据。
加强平台生态治理的同时,斗鱼也将正向价值观的主动弘扬与传播,置于与平台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斗鱼正能量内容开播时长达6.2万小时,直播场次近1.2万场;泛知识类内容直播时长超520万小时,较2021年增长25%。上述直播为用户提供了了解专业科普、社会人文、慈善公益、反诈技能等内容的生动场景,例如斗鱼举办的《鱼你同行温暖新春》系列直播活动,展示了不同领域平凡岗位上的“非凡英雄”,引导网友们关注一线工作者,传递对生活的共鸣与热爱。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共有1000多家政府机构和1500多家官方媒体入驻斗鱼,不间断传递着知识科普、乡村振兴、强国强军等正向选题,为向善向上的网络氛围添砖加瓦。
此外,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纯净健康的平台体验,斗鱼还特别设立了“青少年模式”,并建立了覆盖协议保护、防沉迷机制、打赏限制、时间管控、家长控制、生态净化等领域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全面保护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释放商业之上的价值
《报告》显示,2022年,斗鱼发起了10余个公益项目,覆盖关爱青少年成长、乡村振兴、非遗文化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主动承担起了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斗鱼联合中国青年报社举办了共青团“青耘中国·秋收硕果”公益直播助农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余霜、Gemini等斗鱼头部主播担任“好物推荐官”,通过直播推广特色农副产品,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由于该活动反响热烈、意义深远,被评为了共青团“青耘中国·秋收硕果”公益直播的全国示范性场次。
去年6月,斗鱼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携手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华为等机构,共同推出了“数字江豚”公益计划。在首期项目中,斗鱼设计上线了6款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数字江豚”藏品,并免费向网友在线发放了12000只“数字江豚”。在第二期项目中,斗鱼主播雨神捐赠了5万元善款,认养了一头编号为“T21F01”的长江江豚。
2022年世界读书日当天,斗鱼举办了“护苗·鱼阅计划”公益项目,携手旗下深圳DYG电竞战队联合出资66666元,捐建了武汉市江夏区法泗小学鱼阅图书室。斗鱼公益团队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了宽敞、明亮的图书室布局,捐赠了全套全新的书架、书桌椅等,并精心挑选了2000册高质量书籍,包括经典名著、人文社科、童话故事等多个品类,为孩子们打造了一间“有温度”的图书室,传递了斗鱼对青少年成长的温情关怀。
重视平台科技创新,打造员工友好型雇主品牌
2022年第三季度,斗鱼与腾讯云平台联合打造了基于云游戏技术的"云观赛"场景模式。这一技术构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电竞赛事场馆,能够实现“万人同屏”以及直播间礼物打赏的3D特效,大大提高了内容的互动属性。此外,斗鱼联合NVIDIA、OBS推出了超分辨率增强技术,完成了直播画质的跨越式提升。斗鱼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也持续引领着直播行业的创新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斗鱼已累计申请专利3555项,其中发明申请2895项,获得发明授权1757件。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2022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榜单中,斗鱼全国排名第28位,位列湖北省民营企业第一。此外,斗鱼还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等奖项荣誉。
斗鱼致力于营造开放的职场环境,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感,致力打造“员工友好型”雇主品牌。《报告》显示,斗鱼员工平均年龄为28岁,女性员工数量占比超40%,斗鱼关注员工群体的年轻化与平等化,鼓励释放职场“她力量”。疫情防控期间,斗鱼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500多个就业与实习岗位,为缓解“史上最难毕业季”的就业形势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2年,在员工成长方面,“斗鱼学堂”为广大员工提供了丰富且平等的培训机会,全年累计培训时长252小时;在员工福利方面,斗鱼累计举办了超过50项员工福利活动,创造了“充满幸福感”的职场环境,也保证了轻松的工作氛围与蓬勃的组织活力。斗鱼的企业社会实践受到了媒体机构的高度认可,2022年,斗鱼还获得智通财经“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南方都市报“社会责任实践创新企业”等多个奖项。
从平台内容生态的高效治理、到社会公益的温情链接,再到科技创新与员工关怀,斗鱼依托自身平台优势,已形成了完善的社会责任履责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媒体、投资者与用户的认可。斗鱼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斗鱼将继续走在合规与公益的前沿,用更具创新性的探索与更果决的投入,履行头部直播平台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继续创造商业之上的社会价值。”
搜索
复制
“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核心支撑在人才,关键是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从出台人才发展激励“十六条”,到支持湖北实验室开展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再到首次在全省范围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一项项有力举措,正将“惟楚有才”的美誉转化为“人才兴鄂”的现实生产力,“湖北造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的发展生态已然形成。 踏上新征程,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湖北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拉开了以人才之能助力先行区建设的行动大幕。 坚持以用为本,建立以人才核心支撑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积极创建武汉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依托在鄂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能级创新载体,组织广大科技人才开展“尖刀”技术攻关,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产才融合发展,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荆门高新区通过引进锂电行业巨头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博士、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格林美公司董事长许开华教授投资兴业,带动新宙邦、恩捷股份、科达利等产业链细分领域项目集群落户,形成化工循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3条千亿级产业链。目前,荆门高新区人才总量已近7万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10人。 推进人才发展一体化,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去年12月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相继揭牌运行,以人才一体化示范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鄂州与武汉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创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8家,引进专家教授612名。黄石联合武汉高校组建12家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核心专家78名。黄冈与武汉60余所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科技成果194项…… 湖北隆中实验室与湖北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随州)、湖北华阳汽车变速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十堰)签订人才发展合作协议,致力促进人才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积极谋划绘制《宜荆荆恩千亿产业人才地图》,引导人才向区域内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聚。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战略人才力量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省制定《关于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若干措施》,从量身定制搭建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周期内给予每人500万元经费支持、提供礼遇和绿色通道服务等10个方面,给予战略科技后备人才“见苗浇水、精准滴灌”式支持。 优化实施省科技创新战略团队项目,将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作为项目遴选重要条件,重点面向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健康等领域,遴选79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35个涉及技术攻关,474名科技人才参与其中。 持续实施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在首批遴选135人的基础上,首次采取“评审制+举荐制”方式,择优选拔第二批110名青年人才,两批次全周期支持资金达1.3亿元。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我省获批1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立项数居全国第4。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成为该领域全国第一份省级层面出台的综合性文件。对标全省重大产业布局,推动建设卓越工程师校企“1+1”实践实训基地。组建省制造业工程师协会,开展全球光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大赛,吸引海内外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来鄂创新创业。 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技工院校在校生突破10万人,社会事业人才总量突破6.5万人,全省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层次进一步优化。 放权松绑减负,让人才各尽其用、各展其才 近年来,我省聚焦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 ——加快放权,向用人主体真授权、授到位。去年,长飞光纤、华工科技、高德红外、人福医药、华中数控、盛隆电气、国创高科等7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授高级职称评审权。 ——减少“繁文缛节”,让人才有更多自主支配权。出台“松绑财政科研经费20条”,试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行政助理、经费审计师等制度,赋予重点用人单位和战略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强化激励,让人才有更多获得感。在湖北自贸区试行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奖补政策;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形式;武汉市经开区发布 “人才政策黄金十条”:对战略科技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资金资助…… ——合理评价,催发人才创新激情。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承接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难题;制定特殊人才举荐认定办法,展示湖北“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开放姿态;在全国率先推行人才动态评价“注册制”“积分制”,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制度。 办好人才“关键小事”,塑造以诚待才的人才发展生态 我省从优化人才环境、提供便利化服务等方面着手,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去年,首次在全省范围内集中组织“人才服务月”活动,开展政策宣讲活动1368场次,直接受益97万余人次,推出金融支持人才产品200余款,组织7000余名专家人才参加健康体检,协调解决3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筹集人才房源7.5万余套,发放人才房补超过2400万元,人才获得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宜昌市健全以“实习求职免费住、就业3年免房租、购房帮忙付首付、购房贷款提额度、公积金还款无压力”为核心的人才低成本易居政策体系,并在全国首创推出在校大中专学生预缴住房储备金制度,受到广大人才热烈欢迎。 眼下,荆楚大地正在成为各方英才心生向往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奋进建设先行区新征程,各类人才奋楫争先正当时。(李婷)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彩神ap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