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澳门冠军赛国乒斩获两冠 孙颖莎、王楚钦夺魁******
中新网北京10月23日电(刘星晨)23日,2022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冠军赛澳门站比赛落幕。在女单和男单决赛中,孙颖莎和王楚钦分别击败队友陈幸同、樊振东,揽下冠军。
决赛前,一则#国乒提前包揽男女单打冠亚军#话题词条阅读量突破六千万。看得出,在赛事密集的十月,球迷们对于国乒选手们的表现很是关注。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用成绩说话的两位冠军
在球迷们眼中,孙颖莎和王楚钦早已是“年轻有为”的代名词。
女单决赛中,孙颖莎、陈幸同很快进入状态。孙颖莎在关键分把握上更胜一筹,先下一局。次局比赛,孙颖莎加快进攻速度建立领先优势,以11:8再赢一局。第三局比赛,陈幸同攻击孙颖莎反手奏效,扳回一城。第四局比赛,陈幸同在多拍相持中失误偏多,孙颖莎11:6获胜。第五局比赛决胜时刻,孙颖莎连续进攻得手,以12:10夺冠。
图片来源: 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随后的男单决赛,樊振东开局失误偏多,王楚钦抓住机会一举拉开比分,以11:5先声夺人。次局局末,樊振东连续攻击王楚钦反手得手,扳回一城。第三局,王楚钦正手持续发力,以12:10取胜。第四局,樊振东局末频繁利用正反手调动对手,扳平比分。第五局,樊振东在多拍回合中失误开始增多,以1:11落败。决胜局中,王楚钦开局取得4:0领先。此后,他的正手进攻得到发挥,拿下比赛胜利。
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本次WTT澳门冠军赛,王楚钦和孙颖莎展现了各自统治力。1/4决赛中,王楚钦战胜老将马龙,拼下一场艰难的胜利。半决赛面对瑞典名将莫雷加德,王楚钦在胶着局势中,对球的处理更加得当,战胜对手成功晋级决赛。
女单赛场,孙颖莎的对手实力同样强劲,而她也展现了自己的“大心脏”。半决赛面对法国球员袁嘉楠时,孙颖莎快速应变,适应了对手高抛发球后,牢牢掌握了比赛节奏。要知道,袁嘉楠此次比赛表现出色,接连战胜王曼昱、石川佳纯等名将。
决赛赛后,孙颖莎肯定了自己和队友的表现,并直言希望将出色状态延续到下一站比赛。
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爆冷”背后需敲响警钟
相较斩获两冠,本次澳门冠军赛上中国选手遭遇的几次“爆冷”令人更感意外,同时也为国乒“梦之队”敲响了警钟。
在女单1/16决赛中,王曼昱2:3不敌袁嘉楠,遗憾止步首轮。面对37岁的华裔老将,王曼昱多次在领先时被对手追平。看过比赛的球迷不难发现,王曼昱状态并非最佳,不断出现失误后导致心态发生变化。成都世乒赛上,王曼昱曾在女团决赛中击败日本名将伊藤美诚,是中国队斩获冠军的功臣。于她以及国乒选手而言,如何能够在密集赛程中持续保持良好竞技状态,是未来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图为梁靖崑在比赛中。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而包括陈梦、梁靖崑等国乒选手同样遭遇“爆冷”出局。对阵名气并不算大的罗马尼亚选手斯佐科斯,世界排名第二的陈梦在比赛中稍显沉闷,决胜局中以11:13落败,止步八强;面对法国新星勒布伦时,梁靖崑手握赛点时没能把握住机会,被对手逆转取胜。翻看过往历史,如何能在“外战”中提升稳定性,或许将成为梁靖崑需要重视的问题。
此外,国乒男队队长马龙也遭遇到华裔名将邱党的挑战。成都世乒赛上,二人曾有过交手,彼时马龙3:1战胜对手。此番再度交锋,这位欧洲直板新星显得更加放松。双方苦战至决胜局,经验更丰富的马龙惊险过关。
图为陈梦在比赛中。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随着比赛打磨,各国选手对国乒的“群狼围攻”之势愈演愈烈,大家都在寻找不同的方式来撼动国乒的霸主地位,而这也需要中国队在未来提高警惕。
新老交替仍在进行
23日下午,WTT世界乒联公布了2022新乡WTT世界杯决赛男、女单打16位球员名单,国乒男、女队各有5人入围,分别为:樊振东、马龙、梁靖崑、王楚钦、林高远;孙颖莎、陈梦、王曼昱、王艺迪、陈幸同。
通过本次比赛能够看出,国乒的新老交替仍在进行中。澳门冠军赛期间,马龙度过了34岁生日,很快将迎来第20年国家队生涯。驰骋赛场多年的他依旧热爱不减,“年龄是数字也是最宝贵的经历,但绝不是继续向前的阻碍。”生日当天,他在社交媒体如是写到。
图片来源:马龙微博在一场国乒内战中,王楚钦3:2战胜了马龙。纠缠的局势中,年轻人笑到了最后。赛后,马龙的眼中满是欣慰。而在王楚钦看来,“龙队”依旧是世界范围内追分能力最强的选手。
女单半决赛中,陈幸同与伊藤美诚相遇。面对刚刚度过22岁生日的日本名将,陈幸同展现了出色状态。在适应对手发球节奏后,很快掌握比赛主动权,成功与孙颖莎会师决赛。
资料图: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国乒男团捧杯。 安源 摄从成都世乒赛到WTT澳门冠军赛,国乒在适应各国对手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整自身状态。正如国乒男队主帅秦志戬此前所言,“我们和对手都在成长。东京奥运会后,很多队伍进入新老交替,更多年轻选手登上世界舞台,展现了一定实力。”
通过比赛历练,更多选手抓住机会展现了自己。而新老传承、良性队内竞争也是国乒一直以来的传统。“铁打的冠军”需要队员们齐心努力去捍卫,未来等待国乒的挑战还有很多,用孙颖莎的话说,“我们下个赛场见”。(完)
探访在种业科研和创业热土中成长的三亚“南繁硅谷”****** (二十大时光)探访在种业科研和创业热土中成长的三亚“南繁硅谷” 中新网三亚10月23日电 题:探访在种业科研和创业热土中成长的三亚“南繁硅谷” 记者 王晓斌 李宇凡 晚秋的三亚,午间阳光依然炙热。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基地,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源,生态监测系统、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系统不间断工作。 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基地田间地头的仪器设备林立。 王晓斌 摄当地村民口中,坝头南繁基地有一个简短的名字——“三千斤”。上周,“三千斤”迎来又一次测产,晚造水稻平均亩产671.6公斤。加上早造水稻平均亩产91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过了1500公斤。 彭军在崖州湾科技城的实验室里工作。为了提高利用率,科技城搭建了一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王晓斌 摄“‘水稻双季亩产三千斤’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力推的项目,目的是通过可推广的技术措施,挖掘和展现水稻的高产潜能。”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说,基地连续两年达成双季亩产三千斤目标,意味着袁老生前安排的最后一个实验项目圆满完成。 “除了开展‘三千斤’项目,基地还为中国农业大学(下称“中国农大”)、南京农业大学等十多家科研单位提供服务。他们每年入秋来这里开展水稻、玉米、大豆、牧草等南繁工作。”杨小锋说,水稻收割完成后,“三千斤”将为冬春季节的南繁育种做准备。 隆平生物研发的“隆平”系列产品与其他品种的对照。 王晓斌 摄海南冬春时节的光热条件适合农作物加代育种。每年全国各地秋收后,近30个省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数以万计农业科技专家,来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制种工作。南繁基地由此被称为中国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保障农业生产用种的“调节库”和种子质量天然的“鉴定室”。 “山东秋收完来三亚下种,到来年4月收获两季后,再回到山东继续播种。”邓伟强是登海种业南繁“打前站”工作负责人。今年因为三亚降雨等因素,玉米播种延迟,为抢回时间,邓伟强和同事们用“洗苗”的方式,将五、六百个品种的玉米秧苗“洗”到了苗床。 10月北方一些地区玉米秋收时,海南三亚南繁地里的玉米处于苗期阶段。 王晓斌 摄几十年候鸟般的南繁工作,邓伟强等南繁人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来应对台风、旱涝、寒潮等天气状况,也亲历南繁生活条件、育种方法的巨大改变。“早年翻地整地找不到车,我们从山东托运几台农机车来。现在一个电话,立马人车就到地里。”邓伟强说,过去靠扩大面积多种材料来选育良种,现在团队利用玉米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 近年来,乘着自由贸易港建设东风,围绕粮食稳产高产、种业突破创新,海南加快南繁科研配套服务区建设,构建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服务全国的“育繁推服”种业全链条。 为抢回降雨等因素延误的时间,海南三亚,南繁人用“洗苗”的方式,将玉米秧苗“洗”到了苗床。 王晓斌 摄以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核心,“南繁硅谷”在海南轮廓初现。 当前,中国种业由表型选择时代朝分子育种时代、设计育种时代迈进,崖州湾科技城诞生的首批企业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简称“隆平生物”)争做领军者。 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基地,收割完水稻后,这片田地将为新一轮冬春南繁季做准备。 王晓斌 摄“我们使用手机时,手指划划点点很简单,背后的芯片设计制造却是极为复杂。现代育种手段也是一样。”隆平生物总经理吕玉平介绍,秉承袁老“奋斗不息,创新不止”的教诲,该公司聚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进行精准生物育种及植物合成生物学产品研发。目前已建成分子生物学、遗传转化、性状分析及一年四代回交等研发技术平台。 借助自建的研发平台,该公司在玉米生物育种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获得了20余项专利。“我们的技术突破瓶颈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梯队。”吕玉平说,市场对此报以认可,“从三年前的一千万元初始创业资金开始,公司完成多轮融资,引进了多个战略股东,目前估值逾30亿元。” 隆平生物的一间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头顶的白板上画了一对兔耳,使严肃的科研工作变得俏皮而温馨。 王晓斌 摄崖州湾科技城成为种业科研和创业的热土。以隆平生物为代表,三年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有300多家农业企业入驻园区。同步纷纷入驻的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企业提供了亟需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从候鸟般开展南繁工作到常驻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副主任彭军见证并参与该院两年多来的实体化建设,成果包括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揭牌成立,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一期基本建成,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野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9个创新团队入驻。 建设中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摄于2022年4月)。 吕超 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感到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彭军说,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正是崖州湾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朝着这个方向,海南省协同全国20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崖州湾科技城搭建种子实验室,协同攻关种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目前,有26个院士团队落地科技城开展科研工作,园区在培硕、博研究生2千多名。 中国农大三亚研究院博士孙茜是其中之一。在今年6月举办的2022年首届“崖州湾杯”科技创新大赛上,孙茜带领一个跨学校、跨专业、跨研究领域的团队,凭借“基因工程改造玉米蛋白质”项目夺得大赛一等奖。孙茜表示,团队获奖离不开该院引导资金项目和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榜挂帅”项目的资金支持,离不开崖州湾科技城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实验环境。(完)
|